青羊區地處成都市城區中西部(東經104°03′,北緯30°41′),幅員66平方公里,地理版圖呈不規則長條狀,東西向長約16公里,南北向寬約8公里。區境東鄰錦江區,南接武侯區、雙流區,西連溫江區,北抵金牛區、高新區西區。“成都原點”位于該區文武路與鑼鍋巷交叉路口的人行道上。青羊區地處成都沖積平原中心,地勢西北高東南低,自古岷江橫貫,錦江、南河兩江環抱,過境河流有錦江府河段、南河段、清水河(浣花溪—干河)、磨底河、西郊河—飲馬河、江安河,年過境水量約306060萬立方米。地屬東部季風區中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平均海拔500米,雨量充沛,四季分明,雨熱同季,年均氣溫16.2℃,年均降水量978.9毫米,年均日照1213小時,相對濕度82%,年均風速1.2米/秒,淡水資源豐富,生態良好,環境優美,景城相融,風水相濟,是成都空氣質量最好、公園面積最多、綠化率最高、人居環境最優的區域。南宋著名詩人陸游曾寫:“當年走馬錦城西,曾為梅花醉似泥;二十里中香不斷,青羊宮到浣花溪”著名詩句,表達了對青羊這片土地的贊美之情。
青羊區因區內著名道觀“青羊宮”而得名,是歷史文化悠久的風景名勝區。自古為商周古蜀國地,乃杜宇王朝、開明王朝都城核心。公元前316年秦滅古蜀,在舊都一帶設成都縣,青羊區是古成都縣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公元前310年,蜀相陳壯初筑成都城(大城)。公元前285年,蜀郡守張若補筑大城,繼以大城西墉為其東垣,修筑少城(小城),并將成都縣署移至少城內,今青羊區地域為古成都縣西城及近郊。唐貞觀十七年(公元643年),在成都縣東側增設華陽縣,形成兩縣共治一城格局。從后漢到后蜀,古成都縣均為國都,青羊區地域為國都核心區域,歷代為京、郡、道、州、府、路的附郭。1382年始,明廷耗時8年修成蜀王朱椿府邸(習稱“皇城”),1718年,清代四川提督年羹堯于大城西側增筑少城(即“滿城”),再現秦漢以來兩江合抱、三城相依格局,民國初,先后拆除少城和皇城,三城合一。自秦興建成都大城2300多年以來,成都城市或毀而重建,或擴而新建,城址從未遷徙,“成都”這一名稱從未改變,青羊區域實為成都“源城”,隨著城市建設發展,現將青羊區三環路以外區域統稱“新城”。
青羊區歷史文化深厚,坐擁天府廣場,地處天府錦城核心區,是弘揚天府文化蜀風雅韻的重要承載地。秦統全國后在巴蜀首推“書同文”,公元前141年,蜀郡守文翁在此創辦“文學精舍講堂”(史稱“文翁石室”),是全球開辦最早、辦學最久的學堂。區域內不僅有承載古蜀文明的金沙遺址、詩圣故居杜甫草堂、道教圣地青羊宮、都市禪院文殊院、傳承老成都原真文化的寬窄巷子、展示唐風漢韻的琴臺故徑,還有彰顯民族之魂的“辛亥秋保路死事紀念碑”、非物質文化遺產聚集地“錦繡工場”及商代船棺遺址、十二橋遺址、“東華門遺址”,聚集成都市區總量三分之二以上的文化旅游資源,沉淀遠至古蜀,近到現代各個時期文化精髓,構成“古蜀—秦漢—唐宋—明清—民國—現代”天府文化軸線,串起青羊千年文化根脈。金沙遺址出土的“金箔太陽神鳥”成為中國文化遺產的標志,國家級“非遺”蜀錦、蜀繡、漆器、銀絲花都在區域內,是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的永久舉辦地,彰顯了“千年蜀都·文博青羊”歷史文化特質和現代魅力,凸顯開放、人文、現代、優美獨特的城市氣質,形成文博旅游極具競爭力的產業優勢和經濟優勢。
青羊區前身為成都市西城區,1953年5月20日正式建置,后屢有變更。1990年9月始,按照國務院批準的成都市轄區行政區劃調整方案,以原西城區13個街道辦事處和原金牛區蘇坡鄉、文家鄉行政區域組建新的青羊區,1991年1月1日按新區建制運行,時有幅員面積67.78平方公里,總人口44,7395人。隨著城區擴展,1994年6月28日新成立青羊區石人街道辦事處。1998年5月,原武侯區管轄的大石東路、大石西路行政區域移交青羊區管轄。2001年10月,青羊區實施全區行政機構改革,將原有的16個街道辦事處(鄉)撤并調整為14個,即太升路、草市街、新華西路、黃瓦街、西御河街、汪家拐街、府南、草堂、光華、金沙、東坡、黃田壩和蘇坡鄉(含蘇坡橋街道辦事處)、文家鄉(含文家場街道辦事處)。2003年,因統計口徑變動,轄區幅員面積調整為66平方公里。2004年7月底開展“撤鄉建街道,撤村建社區”工作,蘇坡、文家兩鄉政府建制撤銷,改設蘇坡街道辦事處和文家街道辦事處。2005年1月25日,黃瓦街道辦事處易名少城街道辦事處。2019年12月30日,青羊區進行街道行政區劃調整和體制機制改革,將上述14個街道辦事處調整為12個,減少了東坡、太升路、汪家拐、新華西路四個街道辦事處,增加了蔡橋、康河兩個街道辦事處。除金沙和府南街道保留設置外,其余街道均進行了優化調整。通過調整,街道區劃面積更加合理,街道與街道之間的區劃更加清晰,有利于精細化的城市管理和高效率的社區治理,公共服務將更加精準。同時,還很好地實現了街道與產業功能區的有機融合,有利于產業經濟的發展。
青羊區是成都市的中心城區,功能集中,特點明顯。江漢路、東城根街、商業街一帶為黨政軍機關辦公區,中共四川省委、西部戰區領導機關、四川省政協等重要黨政軍領導機關皆在這一地域;天府廣場區域為成都公共文化聚合地,聚集省、市公共文化體育設施,駐有四川科技館、四川圖書館、四川美術館、四川大劇院、四川人民藝術院、市博物院、市體育中心、市圖書館等機構;人民路城市中軸為成都中心金融商務服務聚集區。區內有西南財經大學、川大華西醫學院青羊校區等10所大專院校及國家級示范性中學——石室中學和樹德中學等名校,有省醫院、市三醫院、市婦兒中心醫院等知名三甲醫院。
青羊區發展環境優良,區域內交通四通八達,成都西站、成雅鐵路建成投運,地鐵一號線、二號線、-線、五號線、七號線均貫穿通行,160余條公交線路途經區境;人居環境優美,有浣花溪風景區、天府廣場、人民公園、文化公園、百花潭公園、浣花公園、東坡體育公園、非物質文化遺產博覽園等一批園林景點,城市綠化率90%以上,公園城市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地處城西上風上水宜居生態區域,綜合配套設施完善便捷,打造更高標準的和諧宜居生活城區;公共服務體系健全,要素配置持續優化,形成以教育、文化、衛生、就業、社保、救助等“六個滿覆蓋”為特色的城鄉居民終身福祉體系;社區發展治理系統推進,基本形成共建共治城市治理格局,實現區域統籌發展,社會和諧穩定。
青羊區產業基礎雄厚,堅持實施成都源城和青羊新城“雙擎驅動”發展戰略,實施產業提升工程,金融、文博、商務三大主導產業齊聚發力,規劃多個軌道交通TOD綜合開發項目。以構建產業發展生態圈培育創新生態鏈為核心組織經濟工作,推動主導產業持續健康發展,產業體系日趨完善,連續多年GDP實現高位增長,以總部經濟為核心的金融、文博、商務商貿三大主導產業實現增加值占全區GDP比重持續增大,以創意經濟、流量經濟、數字經濟、智能經濟、綠色經濟、共享經濟等為重點的新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中小企業應用電子普及率逾85%,以航空產業為主導的高新技術產業實現長足發展,成為都市型工業主要形態;成都青羊文化金融商務區、少城國際文創谷、青羊總部經濟三大產業集聚區實現聚集發展,漸具規模,產業集聚集群發展邁上新臺階;太升路、文殊坊、寬窄巷子、琴臺路、金沙?光華、優品天地、青羊新城商圈等特色商業街區實現業態優化提質增效;樓宇經濟發展勢頭強勁,實施存量樓宇“轉改升”行動計劃,實現轉型升級提質增效,商務商業樓宇實現全口徑稅收占全區稅收總額的55%以上。
青羊區創新發展動力強勁,全區編制新一輪分區規劃,優化城市空間,確立“三大核心功能”定位,構建“雙心兩軸?六廊多點”空間發展格局,提升產業能級和功能品質,加快建設“千年蜀都?文博青羊”,源城、新城發展愿景方向更加明晰;堅持以總部經濟為核心的文博、金融、商務三大主導產業為重點推動產業發展,完善產業鏈條,促進產業融合,推動形成文博創意、金融商務、總部經濟三大產業生態圈,產業功能支撐不斷增強;實施創新驅動工程,搭建“創投+孵化+市場”新型創業載體,推動綜合改革深化落實,促進開放型城區建設,創新環境規范良好,有效增強城市發展動力,成為重要引領支撐;堅持“三個優先”,推進青羊新城建設,總部經濟基地、創新設計產業園、生命健康產業園等項目加快推進,產城融合、秀麗優雅、時尚現代的城市形態逐步顯現,群眾的幸福感和獲得感進一步提升,成為投資興業宜居熱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