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區域1∶10 000地圖更新項目采購意向公開
為便于供應商及時了解軍隊采購信息, (略) (略) 某單位的“某區域1∶10 000地圖更新項目”采購意向公開如下:
序號 | 采購項目名 稱 | 需求概況 | 初步技術 | 預算金額 (萬元) | 預計采購時 間 | 備注 |
1 | 某區域1∶10 000地圖更新項目 | 2025年8月30日前完成854幅1:10 000地圖更新,同步完成配套的10米格網DEM、優于1米分辨率DOM制作。 | 見附件 | 281.82 | 2024年6月 | |
附件:項目初步技術參數 |
二、公示時間
2024年1月11日至2024年2月10日
注:1.本次公開的采購意向僅作為供應商了解初步采購安排的參考,采購項目具體情況以最終發布的采購公告和采購文件為準;
2.供應商可以通過軍隊采購平臺反饋參與意向和意見建議。
附件
某區域1∶10 000地圖更新采購項目初步技術參數
一、數學基礎
坐標系統:2000中國大地坐標系(CGCS2000)。
高程系統:高程基準采用1985國家高程基準。
深度基準面:理論最低潮面。
地圖投影:CGCS2000橢球參數,高斯-克呂格投影,按3°分帶。
二、分幅與編號
成果分幅與圖幅編碼按項目規定標準執行,東西南北圖廓均按直線表示。圖廓坐標值取至小數點后2位。
DEM成果以標準分幅為基本存儲單元,成果范圍為圖幅最小外接矩形取整后外擴10個格網。
DOM成果以標準分幅為基本存儲單元,成果范圍為圖幅最小外接矩形取整后外擴50個像素。
三、圖幅命名
更新部分圖幅命名,一般選取圖幅內最大或最著名的居民地作為圖名。當圖幅內無居民地名稱時,可選取其他著名的地理名稱作為圖名,跨多幅圖的山脈、河流、溝谷、自然片區等地理名稱一般不應選作圖名。圖內無居民地和地理名稱時,可以相鄰圖幅的圖名加與其所在的方位(東、南、西、北之一)作圖名。當圖內無居民地和地理名稱,且用鄰圖方位不能清晰表明圖幅所在位置時,用圖內顯著獨立高地的高程作圖名。
四、主要產品及技術指標
本項目地圖更新的主要產品類型由DLG、DEM、DOM構成,坐標一般為高斯坐標形式,橫坐標值需加帶號。DEM、DOM除制作高斯坐標成果,還需制作地理坐標成果一套。
DLG產品由生產軟件內部入庫數據、交換格式入庫數據、元數據、生產軟件內部出版數據、分版及合版EPS數據、合版PDF數據、合版PNG數據及電子圖歷簿組成。
元數據、圖歷簿按照規定的模板制作和填寫。
地圖基本等高距平地、丘陵地為2.5m,山地5m、高山地為10m。基本等高距不能充分顯示地貌特征時,應加測間曲線、助曲線。
有控制點條件下,地物點、目標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平地、丘陵地5.0m,山地、高山地7.5m;無控制點條件下,地物點、目標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平地、丘陵地5.5m,山地、高山地8.0m。高程注記點、等高線以及地物點對于附近野外控制點的的高程中誤差,以及采用無地面控制的多軌多個立體像對區域平差作業,高程注記點、等高線以及地物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表1的規定。
表 1 高程中誤差 單位:m
控制點情況 | 有(稀少)控制點 | 無控制點 | ||||
地形類別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 | 高山地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 | 高山地 |
高程注記點 | 1.5 | 2.5 | 4.0 | 2.5 | 4.0 | 5.0 |
等高線 | 2.0 | 3.0 | 6.0 | 3.0 | 4.5 | 7.0 |
特殊情況下(大面積沙漠、戈壁、雪山、森林、云霧及陰影遮擋、困難島嶼等情況),高程中誤差可放寬到1.5倍,2倍中誤差為最大誤差。
采集精度要求:
①地貌采集精度:等高線、高程點和地貌特征要素立體采集時應嚴格切準立體模型,模型內切準誤差嚴格控制在三分之一基本等高距以內;等高線采集在符合精度要求的前提下,曲線應流暢、光滑自然,能夠形象逼真地反映地貌整體形態和山頭、鞍部、溝脊變換處等細部形態變化。
②地物采集精度:除因綜合取舍允許移位表示的以外,判讀采集的定位點、定位線,影像明顯的,要與相應影像一致;影像不明顯或新增的,根據參考資料補繪。補繪地物與附近明顯地物相關位置正確,重要地物移位差不得大于圖上0.5mm,次要地物移位差不得大于圖上0.75mm。
出版數據精度:
①制圖精度
圖廓點、坐標網交點的點位最大誤差圖上不超過±0.1mm;內圖廓線邊長、圖廓對角線長度與其理論長度之差圖上不超過±0.1mm。
②平面位置精度
有明確定位點的工農業文化設施、高層房屋、導航助航設施和航海障礙物等點狀要素的平面位置誤差在圖上不超過±0.2mm。線狀要素的平面位置除按制圖綜合原則進行的位移外,誤差必須控制在圖上±0.3mm以內,公路、境界的平面位置誤差圖上不超過±0.2mm。
③出版套合精度
出版原圖的精度除應滿足上述要求外,分版圖的精度以黑版為準,其他版與其相比較,圖廓點間距套合精度不超過±0.1mm。
圖上地理名稱注記、名稱說明注記,一般情況采用中文和外文雙語注記。性質說明注記一般采用中文注記。外文優先采用當地官方語言,無當地官方語言資料時,可用當地通用語言或羅馬化語言進行注記,確無官方、當地通用及羅馬化語言資料時,可只注記中文。涉及兩種以上官方語言的地區應確定選擇一種使用,并在技術設計書中說明理由。同一幅圖涉及一個以上國家時,外文注記可依據國家不同選擇相應國家的官方語言。雙文注記一般中文在上、外文在下,或中文在左、外文在右標注,出版時,圖廓間只注中文。
更新圖幅上地理名稱注記、名稱說明注記,一般情況下應與原圖幅保持一致,有變化時,應根據資料進行增刪。
所有成果數據必須接邊,當相鄰圖幅已成圖或已完成最終驗收時,后期生產的圖幅應負責與前期數據接邊。相鄰圖幅地圖數據接邊以內圖廓線為準進行相互拼接。完成接邊處理的要素應關系協調合理,屬性完全一致。具體接邊要求以相關規范細則和“總體技術方案”有關要求執行。
DEM產品由數字高程模型數據(以ARC/INFO ASCII GRID格式存放,*.grd格式)、元數據(*.txt格式)和圖歷簿組成。
圖歷簿、元數據按照規定的模板填寫制作。
DEM采用高斯投影平面坐標和地理坐標表示。DEM格網間距為10米(地理坐標時為0.3"),高程值取至整米數,數據存儲為整型,無數據區域用-9999表示。DEM數據成果以標準分幅為基本存儲單元,平面坐標起算點為左下角格網角點,范圍為圖幅最小外接矩形取整后外擴10個格網。
DEM格網點在有(稀少)地面控制的區域平差作業時對于附近野外控制點的高程中誤差以及無地面控制區域平差作業時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表2的規定。特殊困難地區,高程中誤差按相應地形類別放寬到1.5倍,2倍高程中誤差值為最大誤差。格網內插點的高程中誤差不得大于格網點高程中誤差的1.2倍。
表 2 DEM格網點的高程中誤差 單位:m
控制點情況 | 有(稀少)控制點 | 無控制點 | ||||
地形類別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 | 高山地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 | 高山地 |
DEM | 2.0 | 3.0 | 6.0 | 3.0 | 4.5 | 7.0 |
DEM格網點對于立體模型高程較差中誤差不得大于表3的規定。
表 3 DEM對于立體模型高程較差中誤差 單位:m
地形類別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 | 高山地 |
高程較差中誤差 | 1.5 | 2.5 | 4.0 |
DEM數據以圖幅為單位進行接邊,相鄰DEM數據接邊后不應出現裂隙現象,重疊部分的高程值應一致。具體接邊要求以相關規范細則和“總體技術方案”有關要求執行。
DOM產品由數字正射影像數據(*.tif格式)、坐標信息文件(*.tfw格式)、元數據(*.txt格式)和鑲嵌線數據(shp格式)及圖歷簿組成。
圖歷簿、元數據按照規定的模板填寫制作。
DOM采用高斯投影平面坐標和地理坐標表示,地面分辨率應當等于原始影像像元尺寸,但必須優于1m(地理坐標時為0.03"),起始點為左上角像元的中心點,范圍為圖幅最小外接矩形取整后外擴50個像素。
DOM特征點在有(稀少)地面控制的區域平差作業時對于附近野外控制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以及無地面控制采用多軌多個立體像對區域平差作業時的平面位置中誤差不得大于表4規定。特殊情況下的平面位置中誤差可放寬到1.5倍。2倍中誤差為最大誤差。
表 4 DOM特征點的平面位置中誤差 單位m
內 容 | 平地、丘陵地 | 山地、高山地 | |
平面點位中誤差(m) | 有(稀少)控制點 | 4.0 | 6.0 |
無控制點 | 4.5 | 6.5 | |
影像鑲嵌誤差(像素) | 2 | 3 |
DOM一般以景為單位沿鑲嵌線進行接邊。不同時相的影像接邊,應以現勢性強的影像為主,選擇相鄰景內影像紋理相同或相似的區域完成接邊,盡量保證影像紋理自然銜接和相對完整。
五、成果內容及要求
(一)成果內容
1.最終成果
包括DLG成果(含入庫、出版兩種成果)、DEM成果、DOM成果(含鑲嵌線矢量文件)。
2.中間成果
主要包括原始采集地物、地貌成果等。
3.文檔資料
包括資料分析報告、技術設計書、實施方案、技術總結、工作總結、各工序質量檢驗報告、典型地物要素判繪樣例庫、接圖表以及設計書明確的需上交的其他文檔資料等。
4.作業資料
作業中使用的各類資料。
5.作業軟件
生產中使用的各類作業軟件及對應的資源。
表5 成果內容一覽表 | |||
成果類型 | 成果類別 | 數據格式 | 備注 |
最終成果 | DLG | 入庫數據 | 分層數據、元數據 |
矢量數據(生產軟件內部數據) | |||
圖歷簿 | |||
出版數據 | EPS、PDF、PNG | ||
矢量數據(生產軟件內部數據) | |||
圖歷簿 | |||
DEM | 高斯坐標成果 | 元數據、質量跟蹤卡 | |
地理坐標成果 | |||
DOM | 高斯坐標成果 | 元數據、鑲嵌線矢量文件、質量跟蹤卡 | |
地理坐標成果 | |||
鑲嵌線矢量數據 | |||
中間數據 | 原始采集成果 | 地物、地貌成果 | 質量跟蹤卡 |
文檔資料 | 資料分析報告、技術設計書、實施方案、技術總結、工作總結、各工序質量檢驗報告、典型地物要素判繪樣例庫、接圖表以及設計書明確的需上交的其他文檔資料 | ||
作業資料 | 作業中用到的各種參考資料 | ||
作業軟件 | 生產中使用的各類作業軟件及對應的資源 |
(二)成果要求
1.各類成果命名應正確規范。
2.數據格式、精度應符合規范和項目要求。
3.所有數據接邊處屬性及幾何位置應一致。
4.元數據文件、圖歷簿、質量跟蹤卡等記錄正確、詳細、完整。
5.各種文檔資料應齊全。
(略) 某部
2024年1月10日
剩余會員時長將自動延長
掃描添加客服微信
暫無歷史郵箱
使用微信掃一掃關注
“銷邦招標”